中法两国在乳腺癌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三十余年,成果斐然。双方在乳腺外科携手共进,联合开展学术研究,中法乳腺外科学院便是合作典范。日前,第十四届中-法乳房重建大会于重庆圆满收官。值此之际,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大会主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以及法国国家外科学院前院长Richard VILLET教授,法国国家外科学院现任院长、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乳腺中心主任Carole MATHELIN教授,围绕中法乳腺外科学院发展现状与两国乳腺癌领域未来走向展开深度交流,共探前沿。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中法两国在乳腺癌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三十余年,成果斐然。双方在乳腺外科携手共进,联合开展学术研究,中法乳腺外科学院便是合作典范。日前,第十四届中-法乳房重建大会于重庆圆满收官。值此之际,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大会主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以及法国国家外科学院前院长Richard VILLET教授,法国国家外科学院现任院长、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乳腺中心主任Carole MATHELIN教授,围绕中法乳腺外科学院发展现状与两国乳腺癌领域未来走向展开深度交流,共探前沿。
任国胜教授:大家好,我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的任国胜。今天借由我们主办的第十四届中-法乳房重建大会的机会,我和两位法国专家共同就中法乳腺外科学院发展情况及中法两国在乳腺癌领域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交流。他们分别是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外科学院前院长Richard VILLET教授和法国国家外科学院现任院长、国际乳腺癌学会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乳腺中心主任Carole MATHELIN教授。
肿瘤瞭望:中法两国在乳腺癌领域已开展了近30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23年中法乳腺外科学院成立。请您为我们介绍下,中法乳腺外科学院在促进中法两国交流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任国胜教授:中法乳腺外科学院成立于2019年,当时我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的厉红元教授在法国巴黎与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科学院同道协商后,双方达成成立共识。不过,因2020年疫情爆发,学院相关工作未能开展。直至2023年4月,双方再度签署协议,开启首个为期五年的合作。
中法乳腺外科学院成立初衷是培养中国年轻乳腺外科医生,使其成为乳腺癌专业领域的骨干和后备人才,乃至科主任。为此,学院设立并开展相关培训项目。在法国专家与中国专家共同努力下,学院取得不错成绩。培训模式上,一改以往的学术大会风格,转为讲者与学者面对面深入讨论。即每位讲者(无论中方或法方专家)授课后,均安排同等时间讨论,如授课一小时则有一小时提问时间。此外,每日授课日程中还设有问与答环节,由学员提出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先自行回答,再分组讨论,最后由中外专家共同点评。此形式内容创新旨在鼓励中青年医生在专业领域畅所欲言,提出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提升领域认知。
肿瘤瞭望:Richard VILLET教授、Carole MATHELIN教授,您们作为乳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能否分享一下法国在乳房重建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创新?
Richard VILLET教授: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请允许我回顾我和任国胜教授初次见面的情景。当时,在任国胜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努力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诊疗技术已处于领先地位。我和任国胜教授初次见面时,我正从事乳腺外科与乳腺癌诊疗的相关临床工作,我们相遇后共同萌生了一个重要构想:即在我担任法国国家外科学院院长期间,将任国胜教授团队的所有成果系统化,并共同创立中法乳腺外科学院。其宗旨是通过深度双边交流,提升中法两国乳腺癌诊疗水平。
关于乳腺癌诊疗的进展,我认为核心在于必须日益重视女性的诉求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毕竟乳房外形至关重要,这也正是贵院引入乳房重建技术的原因。中国患者乳腺癌确诊时分期往往晚于法国,这与筛查普及度不足有关。法国的全民筛查计划已推行三四十年,但参与率仅50%~60%,我们也认识到,我们与中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高收入女性接受过度检查(甚至可能包括不必要的乳腺钼靶),而弱势群体却鲜有筛查机会。
尽管如此,我国的筛查体系仍堪称有效运作,期待中国也能取得长足进步。回溯法国经验,我们从60年前的手法触诊发展到如今通过影像学进行诊断,这能使我们进一步发现更小的肿瘤并提供更保守的治疗。我们对乳腺癌生物学的重要认知是:看似局限的病灶,但实际未必如此。单灶性肿瘤的理论已受到挑战,乳腺癌往往具有全身性特征。正因如此,某些病例仍需乳房切除术——即便其恶性程度看似低于适合保乳手术的肿瘤,这更凸显出乳房重建在治疗路径中的关键地位。
近年来,我们对癌症遗传学的认知也取得了突破。BRCA基因的发现揭示约10%~15%的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需进行预防性切除手术,这成为诊疗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第二大进展体现在腋窝淋巴结处理策略上。尽管淋巴结转移仍是关键预后因素,但现已明确无需常规清扫未受累淋巴结,由此,我们便催生了前哨淋巴结的理念。当前我们的目标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保留淋巴结,以减少女性上肢并发症——这一难题在中法两国普遍存在。
展望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包括:扩大保乳手术适用范围、最小化腋窝侵入性操作,以及优化重建技术。现已证实,只要确保手术切缘阴性,不仅能改善预后,还可通过乳房塑形获得理想美容效果——这正是肿瘤整形技术兴起的基础。该技术由法国外科医生率先开创,特别是Krishna Clough教授团队专注于肿瘤整形领域,而其他专家则推动了重建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临床手段。
正如Carole MATHELIN教授在此次大会上所介绍的(稍后我们将聆听她的见解),乳腺癌在法国仍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居高——众多法国女性正带瘤生存或处于康复期。即便我们更多使用“缓解”而非“治愈”的表述,患者仍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因为即便在治疗结束15~20年后,复发风险依然存在。
总结而言,我认为现代诊疗发展聚焦三大方向:第一,通过保乳手术实现最佳美学效果;第二,采用微创技术控制腋窝淋巴结;第三,缩短放疗周期——从传统的五周方案优化为更高效的治疗模式。我了解到贵国患者前往放疗中心存在实际困难,但中法两国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尽管法国面临的问题规模较小,但核心理念完全相通。
Carole MATHELIN教授:感谢您的提问。Richard VILLET教授的发言已非常全面,我仅做以下几点补充:法国当前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早诊早治,从而避免乳房切除、腋窝清扫及重建手术。我们正在改革筛查政策:现行模式为50-74岁女性每两年接受乳腺钼靶、超声或临床检查,但参与率仅50%,这显然不够理想。新策略将实施风险分层管理:低风险人群延长筛查间隔,高风险人群则增加频次或提前筛查起始年龄。通过个性化筛查方案提升参与率,实现更早期的肿瘤检出。
正如Richard VILLET教授所言,基因突变携带者应从30岁开始联合筛查(钼靶+超声+临床检查+MRI)。这种风险导向模式有望提高参与率,更早发现微小肿瘤。目前法国仍有30%乳腺癌手术采用乳房切除术,我们认为这一比例过高。
2021年法国国家癌症研究所(INCa)发布新指南:借助肿瘤整形技术,即使>5cm的肿瘤也可保乳;多灶性肿瘤也不再是绝对切除指征。淋巴结处理同样趋于保守——过去只要出现转移就需腋窝清扫,现在对孤立肿瘤细胞、微转移甚至单个宏转移均可豁免清扫,根本原则是最大限度保留乳房。虽然重建技术成熟,但假体仍会造成瘢痕和患者感觉到乳房缺失等问题。
在法国,我们常采用游离皮瓣移植术(如DIEP、Gracilis皮瓣)进行乳房重建。这类技术虽能获得良好患者满意度,但供区存在美容性并发症。目前我们正大力推广脂肪移植术(lipofilling)——从大腿或腹部抽取脂肪,通过多次注射重塑乳房形态。其优势在于效果自然且能避免额外瘢痕,目前已观察到极具前景的临床效果。
目前女性进行乳腺筛查或诊断时,需要预约放射科医生,经历漫长的等待后接受钼靶、超声或MRI检查——这些检查不仅费用高昂,还存在诸多不便。此外,不同年龄段的适用方法也有所限制,比如20多岁女性不适合钼靶检查,MRI也有其特定局限性。在科研领域,我们与中国同道一样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AI)应用。AI现已用于乳腺钼靶片的初步分析(最终仍需人工复核),同时我们即将启动中法合作项目,将AI技术应用于创新型乳腺及腋窝超声检查系统。该设备已研发完成,临床试验即将展开,我们相信这将成为诊断技术的重大突破。这项由AI驱动的原创性影像技术可同步评估乳腺与腋窝区域——现有方法对腋窝评估存在明显局限,因此,该创新有望成为中法乳腺病学领域的颠覆性进展。设备由阿尔萨斯地区米卢斯市研发制造,我们对此深感自豪。
此外,我们还与中国及美国合作开展智能文胸等前沿研究。我们正在研发的智能文胸包含两种技术路线:法国版采用热成像传感器检测异常温度变化,美版则通过超声测量组织密度(癌变组织密度高于正常组织)。未来,我们或将整合两种技术优势。我们计划与中国合作开展临床测试,验证这种可穿戴设备对早期筛查的改善效果。由于没有年龄限制,任何女性都能使用。目前我院已开展试点:让患者在术前24小时佩戴监测,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显示良好吻合度。
最后我想谈谈住院模式革新。法国目前大多手术采用日间诊疗模式,仅高龄或偏远地区患者需要过夜。即便是重建手术也不再要求住院。我们正在探索“非手术室”操作模式,将简单治疗完全移出传统手术室。这不仅提升患者体验(缩短住院可减轻心理负担),还可能降低医疗成本。
以上便是法国乳腺外科未来发展的几个关键方向。
肿瘤瞭望:对于中法乳腺外科学院未来的发展,您们有哪些期待或愿景?如何进一步加深两国在乳腺外科领域的合作,为全球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服务?
任国胜教授:中法乳腺外科学院创建于2019年,受疫情影响,于2023年4月在重庆重新签约,当时参加签约的正是今天在座的两位教授。Richard VILLET教授和我作为本次项目的发起人,分别担任中法乳腺外科学院的法方院长和中方院长。
学院设立初衷是为中国乳腺外科领域培养更多中青年骨干。每期招收20~30名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乳腺外科医生,期望他们未来成为乳腺外科领域的中坚力量,成长为乳腺外科的副主任、主任等,共同推动乳腺外科发展。
中法乳腺外科学院虽于2023年正式运作,但两年来每年举办两期培训:一期于6月底在重庆举办,一期于11月在上海举办,由我和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共同主持。目前已成功举办四期培训,获得良好反馈,学员认同培训模式,专家也大力支持。为中国培养青年骨干,响应“健康中国”号召,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未来我们将继续实践下去。
Richard VILLET教授:我认为创建中法乳腺外科学院是一项极富远见的举措,我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法两国关系当前在多个领域都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医学和乳腺癌治疗方面。
我最大的愿望是推动中法医学生之间的交流,尽管语言障碍使得这一目标颇具挑战性。遗憾的是,我国预算紧缩导致国际留学生数量有所减少。但我个人认为,法国学生来华交流同样重要。我们应当积极选派学生赴华进修,期待贵方能予以接待。在我看来,这种持续性交流能缔结深厚而持久的情谊,并且双方相互学习的过程无比珍贵。中法学生交流必须实现真正的双向互动。秉承这一理念,我相信重庆中法乳腺外科学院必将拥有光明前景。
我特别欣慰的是,始终活跃在临床一线的专家们仍在大力推动重庆与斯特拉斯堡之间的交流合作。希望通过邀请更多年轻人参与学术会议,我们能与更多法国高校(不仅限于巴黎或斯特拉斯堡的高校)建立学术联系,从而扩大学生交流规模。因为这些青年学者正是外科的未来,必须让他们深入了解中法两国正在应用的外科技术(特别是我们今天讨论)和创新发展。
Carole MATHELIN教授:我对此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事实上,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已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往来,贵方专家多次造访斯特拉斯堡和巴黎,我们也怀着极大的学术热忱走访了中国的多个医疗中心。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在乳腺外科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贵方举办的高质量学术会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基于此,我们已正式决定:下一届世界乳腺癌及乳腺健康大会将在中国举办。这一决定充分彰显了我们深化双边学术合作的决心。
在学术出版方面,我们联合创办了《乳腺健康创新实践》(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期刊。Rennes教授作为创刊编委之一,为该刊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虽尚未取得影响因子,但已收到大量优质投稿。该刊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发行,确保了国际一流的出版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特别注重青年医师的培养。以日间手术为例,我们已建立了成熟的诊疗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任国胜教授近期专门考察了我们的日间手术流程,包括针对高龄患者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我院影像引导外科研究所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装备,手术室内配置的MRI和CT可实现毫米级病灶的精准定位。这一技术优势与中方同行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从历史沿革来看,斯特拉斯堡在乳腺影像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1974年,Charles Gros教授在此发明了世界首台专业乳腺X射线机。如今,我们正致力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研发,这必将为新一代外科医师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在基础研究领域,我们与诺贝尔奖得主团队——原Marie-Christine Rio教授团队(现由Catherine Thomas-Seto教授领导)保持着密切合作。该实验室长期向中国博士生开放,这种合作模式已在法国多个医学中心推广。
作为法国国家外科学院成员,我与Richard VILLET教授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今年10月8-10日,法语区外科国际会议将在巴黎和斯特拉斯堡举行,中国代表团将作重要学术报告。届时还将颁发若干重要奖项,具体细节容我暂不透露。
我希望不仅关注乳腺外科领域同行的发展,更要重视中国所有外科领域医生的发展。法国国家外科学院每周三下午都会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从2:30持续到5:00,涵盖消化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各个领域的前沿进展。这些会议支持在线实时参与,也提供完整的视频回放,非常适合作为全球外科技术发展的观察窗口。我认为我们可以建立长期合作,让中国的医学生和外科医生都能接触到这些优质资源——毕竟医学教育是持续终身的过程,而这样的平台能提供全年的学习机会。
Richard VILLET教授:请允许我补充一个尤为重要的观点,这不仅关乎乳腺癌事业的发展,更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情怀与使命。
作为中法乳腺外科学院的创始人,我最深切的期望是:这一学术平台能够突破“人走政息”的桎梏,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创的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须建立起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其超越个人任期而永续传承。当前,推动学院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运作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更是对学术传承最好的诠释。
任国胜教授:中法乳腺外科学院的创立与运行,得到了中法专家的大力支持。我借此机会,向支持中法乳腺外科学院培训活动的中国专家(如徐兵河院士、宋尔卫院士、邵志敏教授、吴炅教授、张瑾教授、江泽飞教授、王树森教授、胡夕春教授等)和法方专家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也特别感谢全国中青年专家对中法乳腺外科学院各项培训活动的积极参与。
任国胜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专家工作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总编
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
Richard VILLET教授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法国国家外科学院前院长
Carole MATHELIN教授
法国国家外科学院现任院长
国际乳腺癌学会主席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乳腺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