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CDK4/6抑制剂的出现,使广大乳腺癌患者得到了更多的生存获益。随着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不良反应、患者耐药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2022年乳腺癌治疗年度进展回顾”会议上,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请他介绍“后CDK4/6抑制剂时代的治疗选择”。
肿瘤瞭望:当前,CDK4/6抑制剂+ET已经成为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对于内脏危象等侵袭性进展疾病患者,临床仍以化疗为主,今年的RIGHT Choice研究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您如何看待CDK4/6抑制剂+ET在此类患者中应用?
王树森教授:对于HR+/HER2-乳腺癌患者,CDK4/6抑制剂的出现可以说是该领域的重要进展。自2015年第一个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被FDA批准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靶向用药起,CDK4/6抑制剂在HR+/HER2-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地位逐步明确,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既往(PALOMA系列、MONARCH系列、MONALEESA系列)多项研究显示,CDK4/6抑制剂的加入可以使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实现PFS的提高和总生存的改善。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其治疗线数较多,有总生存的改善是很难得的。随着相关研究数据的披露,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成为了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我们固有的观念认为,对于部分肿瘤负荷较大、疾病进展较快或内脏危象的HR+/HER2-乳腺癌患者,需要在短期内控制肿瘤、缓解症状。因此,目前临床上主要选择化疗方案,以达到快速控制疾病的目的。如常用紫杉联合卡培他滨、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或卡培他滨联合长春瑞滨等。RIGHT Choice研究就是基于当前的认知及临床治疗现状,对化疗方案进行了挑战。以判断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能否在这部分患者中取代化疗。
RIGHT Choice是一项随机、Ⅱ期、开放标签的研究,共入组了222例患者,并随机(1:1)分配至Ribociclib组或化疗组,前者接受Ribociclib(600 mg,用药3周,停药1周)+来曲唑或阿那曲唑+戈舍瑞林,后者为医生选择的联合化疗(多西他赛+卡培他滨,紫杉醇+吉西他滨,卡培他滨+长春瑞滨)。主要研究终点为PFS。
在中位24.1个月的随访中,Ribociclib组和化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4.0个月和12.3个月。
RIGHT Choice研究提示,对于侵袭性较强、肿瘤负荷较大、内脏危象的患者,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相较于化疗显示出了治疗疗效上的优势,这项研究对目前临床实践中以化疗为主的治疗理念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要客观进行分析,在临床实践中确实有部分侵袭性较强的HR+/HER2-乳腺癌患者,从接受手术后到复发转移的时间间隔非常短,而且肿瘤进展较快,也有部分患者虽然激素受体为阳性,但表达水平比较低,我们要认识到这部分患者很可能还是化疗获益的人群。
虽然RIGHT Choice研究给我们的治疗理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我也要强调,对于部分乳腺癌患者来说化疗方案仍然是其合适的选择。之所以对部分患者的情况进行反复强调,是因为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我们虽然不能实现这部分患者的完全治愈,但特别期待他们能有接受多线治疗的机会。如果患者能够接受多线治疗,其生存期就有可能得到显著延长。如果患者侵袭性特别强、肿瘤负荷特别大,我们在一线治疗进行药物选择的时候就要非常谨慎,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如果一线治疗选择药物不恰当加之患者本身肿瘤负荷过高,若再出现疾病进展,对于患者来说就没有了接受后线治疗机会。
因此,对于这部分人群,至肿瘤缓解时间(TTR)就是关键的观察指标。如果这种治疗方案至肿瘤缓解时间越短,就意味着患者在短期内获得了肿瘤缓解,之后有更多接受后线治疗的机会。RIGHT Choice研究中也将TTR作为了次要研究终点,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TTR分别为4.9 vs 3.2个月(HR 0.78,95%CI:0.56~1.09),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提示我们化疗的至肿瘤缓解时间更短。
虽然RIGHT Choice研究使我们对于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方案更有信心,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仍然要考虑诸多因素,如肿瘤负荷、疾病进展速度、激素受体表达等。以进一步判断其对化疗还是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的获益更大,因此,我们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也要更加慎重。
总体来说,这项研究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在一线治疗中地位,提示绝大部分患者我们可以放心选择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但面对具体患者,我们也要进行个体化分析。
肿瘤瞭望:氟维司群等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一直是ER+ABC的重要内分泌选择,今年SABCS大会报道了许多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比如Elacestrant、Camizestrant。您如何看待这些新型内分泌治疗的应用前景?
王树森教授:内分泌治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回顾既往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芳香化酶抑制剂(AI)、雌激素受体下调剂等药物先后出现,单药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一线内分泌治疗,Ⅲ期FALCON研究奠定了氟维司群单药在晚期未经内分泌治疗的ER+乳腺癌患者一线内分泌治疗中的地位,氟维司群较第三代AI显著延长了PFS。但氟维司群的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且内分泌治疗时间较长,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因此,我们一直在SERD类治疗药物开发上进行着探索,如尝试开发口服剂型SERD类治疗药物或者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使其能够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今年的SABCS大会上,Elacestrant、Camizestrant等新型内分泌药物均有相关研究进行了报道,且相关研究都体现了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消息。因此,如果能够找到这类药物的获益优势人群,就有可能提高这一类药物的开发效率,缩短它的开发时间,促使它尽快应用到临床中。最近几年,在口服类SERD药物治疗探索上,相关研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个人还是看好这类药物未来几年的开发前景的。
肿瘤瞭望:T-DXd在HR+/HER2低表达(DESTINY-Breast04研究)、SG在HR+/HER2-(TROPiCS-02研究)后线治疗均取得突破进展,您认为抗体偶联药物将如何改变治疗格局?
王树森教授:抗体偶联药物(ADC)最早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其后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领域也取得了突破。T-DXd在HR+/HER2低表达领域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拓宽了ADC药物的应用价值。
在DESTINY-Breast04研究中,90%入组患者为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而TROPiCS-02研究中入组患者均为HR+/HER2-晚期乳腺患者。两项研究均聚焦于HR+/HER2-人群,而对于这一类人群,我们优先推荐内分泌治疗方案。因此,目前对于这类患者的一线治疗,内分泌治疗联合CDK4/6抑制剂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
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虽然在一线治疗中取得了较长的PFS,OS也有所改善,但绝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内分泌耐药,甚至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原发耐药。对于内分泌治疗失败的患者,我们从多个方向进行了探索,如换用其他的CDK4/6抑制剂,CDK4/6抑制剂跨线使用以及联合化疗等,但这些治疗取得的生存并不是很长,因此,这类人群仍有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DESTINY-Breast04研究、TROPiCS-02研究让我们看到了ADC药物在这类人群中有PFS的改善,因此,个人认为ADC类药物应该被纳入到优先使用轨道。
肿瘤瞭望:后CDK4/6抑制剂治疗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多种多样的,您认为在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中,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树森教授:CDK4/6抑制剂的加入使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但患者仍然面临着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的挑战。一旦患者出现耐药之后,我们现有的选择虽然很多,但疗效却非常有限。所以针对这一类人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多的。
由于耐药机制的不同,患者接受一线治疗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我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对这耐药人群进行分类,探索其耐药机制,然后针对相应的耐药机制进行不同方向的个体化治疗。如对于存在PI3K突变的患者,我们可以选择Alpelisib进行治疗;对于存在AKT异常激活的患者,可以选择Capivasertib进行治疗。
总而言之,对于这类人群未来研究方向应基于对其耐药机制的认识,从而进行不同方向的个体化治疗。
王树森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质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乳腺癌合理用药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