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步凌云追日,兔毫落纸化春。又到了新旧交替、岁序轮转之际,2022年肾癌系统治疗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研究进展?《肿瘤瞭望》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进行总结和点评。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jpg)
编者按:虎步凌云追日,兔毫落纸化春。又到了新旧交替、岁序轮转之际,2022年肾癌系统治疗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研究进展?《肿瘤瞭望》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进行总结和点评。郭军教授回顾了辅助免疫治疗研究的“起起落落”,寄望于未来更多的研究探索;又以靶靶联合、双免联合靶向联合治疗为例,指出晚期联合治疗模式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最后通过靶免联合治疗的突破进展,展望未来非透明细胞肾癌的研究方向。
辅助免疫治疗
曙光乍现,但仍然任重道远
为了降低中高危肾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我们始终在努力寻找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在过去的靶向治疗时代,舒尼替尼、培唑帕尼等辅助靶向治疗研究相继宣告失败。今年ASCO大会报道的依维莫司辅助治疗EVEREST研究也没有获得成功,mTOR抑制剂未能改善中高危患者的RFS(HR 0.85,95%CI:0.72~1.00;P=0.0246[预设P值显著性界限为0.002])。
辅助靶向治疗的失败,令大家将希望寄托在辅助免疫治疗之上,尤其是去年KEYNOTE-564研究开花结果,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可显著改善患者DFS(HR 0.68,95%CI:0.53~0.87,P=0.001),今年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的延长6个月随访(中位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的DFS仍然未达到,与对照组的风险比获益进一步拉大(HR 0.63,95%CI:0.50~0.80)。KEYNOTE-564是第一个在肾癌术后辅助免疫治疗获得成功的Ⅲ期研究,这对于中高危(例如T2 G4、T3aG3/4、T3b/c或T4任何G、TxN+任何G或M1、或肉瘤样变)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而言,无疑是能够获得治愈希望的重大突破。
那么,其他辅助免疫治疗是否也能延续KEYNOTE-564研究的佳绩?2022年ESMO报道了两项肾癌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的Ⅲ期研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IMmotion 010是一项Ⅲ期、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实验,评估了阿替利珠单抗(抗PD-L1单抗)单药在肾切除术后复发中高危患者,整体的研究设计与KEYNOTE-564类似,但并没有获得阳性结果,阿替利珠单抗的DFS并未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57.2 vs 49.5个月;HR 0.93,95%CI:0.75~1.15;P=0.495)。
另一项是抗PD-1联合抗CTLA-4(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的CheckMate 914研究,双免治疗是否比KEYNOTE-564研究的单独抗PD-1带来更好的辅助治疗效果?遗憾的是,CheckMate 914同样没有达到研究终点,DFS(NR vs 50.7个月;HR 0.92,95%CI:0.71~1.19;P=0.5347)未较安慰剂组显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双免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3级AEs发生率分别为28.5%和2.0%,停药率分别为29.0%和1.0%。这表明在辅助治疗期间采用双免治疗,毒副作用较大,患者存在耐受性的问题。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们已经在辅助治疗领域看到了KEYNOTE-564研究带来的免疫治疗曙光,但IMmotion 010、CheckMate 914等研究并没有获得成功,肾癌辅助免疫治疗之路仍然很遥远,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晚期解救治疗
新药频现,联合治疗模式多样
近年来,晚期肾癌一线治疗基本上被靶免联合方案所“统治”,无论是KEYNOTE-426研究的抗PD-1单抗+阿昔替尼,还是CLEAR研究的抗PD-1单抗+仑伐替尼,都可显著改善患者PFS。那么,一线进展后有哪些方案可以选择,未来又有哪些后线方案可能向前拓展?目前有很多新型药物和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涌现。
今年ASCO报道LITESPARK-001研究显示了积极的抗肿瘤活性,随后在ESMO大会报道的LITESPARK-003研究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这项Ⅱ期研究采用的是HIF-2α抑制剂MK-6482-001和多靶点TKI卡博替尼的双靶联合方案,结果非常惊艳。既往失败患者(队列2)的ORR为31%(其中免疫治疗失败后二线治疗的ORR也达到31%),PFS更是接近14个月,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晚期肾癌二线靶向治疗的最长PFS。
在这个时代,我认为并不能说“靶免联合”是晚期肾癌的唯一联合模式,像MK-6482-001和卡博替尼、仑伐替尼和依维莫司等“靶靶联合”方案依然有用武之地,在免疫治疗或靶免联合治疗失败后,靶靶联合治疗仍将是重要的二线治疗选择。
实际上,2022年ESMO还报道了一项双免联合加靶向治疗的COSMIC-313研究,评估卡博替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和伊匹木单抗(C+N+Y)对比N+Y用于既往未经治疗的、IMDC中高危晚期R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研究得到了相当不错的结果,C+N+Y组的ORR(43%vs 36%)、PFS(NR vs 11.3个月;HR 0.73:95%CI:0.57~0.94;P=0.013)。
这些研究让我们看到,当前靶免联合治疗依然是晚期一线治疗的标准,但靶靶联合、双免和靶向联合等其他多种联合模式依然是有希望的。总体上,晚期肾癌联合治疗是今后的研究趋势。
非透明细胞肾癌
打破桎梏,靶免治疗前景光明
虽然非透明细胞肾癌(nccRCC)是肾细胞癌的“少数群体”,仅占总体肾癌的20%~25%,但nccRCC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肾细胞癌,组织病理学类型复杂,预后相较于透明细胞肾癌(ccRCC)更差,临床上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证据提供的标准治疗方案。
既往KEYNOTE-427研究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对nccRCC(队列B)患者的积极抗肿瘤活性,CLEAR研究则证实了“可乐组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在ccRCC一线治疗的生存获益;今年ESMO报道的KEYNOTE-B61,进一步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用于nccRCC一线治疗。这项Ⅱ期单臂研究入组患者将近150例,是目前此类研究中样本量较大的。KEYNOTE-B61显示了非常不错的结果,ORR达到47.6%,有效率非常高,虽然PFS尚未成熟,但6个月PFS率已经达到72.3%,长期生存获益的希望很大。
由此可见,对于缺乏治疗标准、预后较差的nccRCC,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有可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也为nccRCC治疗提供了很重要的研究方向。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方案、更大样本的研究探索。
以上是我对2022年肾癌系统治疗研究的简单总结。值此岁序更替之际,再次感谢各位同道对肾癌领域给予的关注和努力。祝大家新春愉快,兔年吉祥!
郭军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尿路上皮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黑色素瘤研究联盟亚太地区主席
全球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